氣溫一路攀升,Let's go也持續給力。
  粉絲們還在後臺高呼“塘棲的三條半弄,太有味道了”,上周六,咱們Let's go的20戶親子家庭,又從武林門碼頭坐上漕舫船,分兩路體驗運河文化申遺之旅。
  他們一行40多人,一路去了富義倉、香積寺,去看歷史與現實的光影交錯;另一路則登上拱宸橋,慢游橋西曆史街區,還在博物館里體驗了一把傳統絲織與手工繪扇的魅力。
  拱宸橋畔尋歷史,博物館里動手歡
  上午九點,古色古香的“運河3號”漕舫船起錨,出發。坐在寬敞的船艙內,沏一壺好茶,“咔嚓”定格下窗外的美景,一上船,參加此次活動的10對家長和孩子們就開啟了探索運河文化的模式。
  其中有一位是特地從台州遠道而來的管女士,帶著7歲女兒的她說,很早就聽說過運河的故事,前段時間聽說申遺成功,就心癢癢,這次特地帶即將上小學的女兒來親身體驗一番,坐上漕舫沒多久,她就異常激動:“坐著漕舫,喝著茶,聽運河故事,太高大上了,這趟來運河,值了!”
  窗外一路是景,朝暉橋、潮王橋、青莎公園,漕舫講解員一路介紹運河歷史和沿岸風光,讓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下船後的第一站是拱宸橋,來自浙江工商大學的志願者們帶著大家走上了這座歷史悠久的石拱橋,講解它的故事。
  而運河邊的工美館博物館群落,則讓Let’s go的小粉絲們點贊不已。
  途中刀剪劍博物館綠地旁的一個綠色亭子,吸引了大家的註意。這是本報設在博物館的“漂流書亭”,看著裡面整整齊齊得拍著系列運河叢書,還聽說這裡能拿閑置書籍來換書,好幾位家長都不約而同地說,“這些運河叢書啊,我在書店很少見到,以後要換回去看看。”
  而最令小粉絲們期待的,莫過於我們精心安排的兩項體驗活動,很多小朋友從一上船就心心念念。
  手工活態館中,師傅們展示著制傘、雕塑、刺繡、鍛造剪刀等傳統技藝。在傳統絲織工藝的織布機前,粉絲們如願過了把癮。7歲的倪菲陽,是第一個嘗試的小朋友。她像模像樣地坐在織布機前,在老師的指導下,一左一右踩著踏板、穿著梭子、扣著壓板線,成功織出了兩行。就連陪同張譯之小朋友的外婆也沒忍住坐了上去,熟練地操作起織布機,樂呵呵地說道:“我年輕的時候織過地毯,兩種原理差不多,想當年我可是高手呀。”
  而中國扇博物館里,小粉絲們還自製了團扇。小男生周巍得意說:“自己畫的扇子,扇起來可是特別涼快的!”
  一路運河一路故事,富義倉里“義導”忙
  運河裡真是一路都是故事。
  “歐三公園的名字,是因為原本這裡的杭汽發生產的是歐三發動機啊。”
  “潮王橋原來是得名於為救蒼生、被潮水吞沒的潮王石魁啊,兒子,快看,橋墩上還有潮王的石像。”
  聽著故事,很快就到了大兜路碼頭,香積寺就在不遠。
  “香,遠離污穢;積,積聚功德。香積寺之名由此而得。”志願者從香積寺門口的廣場開始講解,而門前的雙塔是粉絲們最感興趣的,現在的香積寺是後來重建的,雙塔之一的西塔則是唯一的老物件,是自清康熙年間留下的歷史見證。不過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如今的東塔才是原來的西塔,重建的香積寺整體往西挪了。
  相隔不遠的富義倉公園也是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富義倉保留了大部分的倉廒、格局及構架,甚至連門前的河埠和門廳也依然保存,是運河沿岸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倉儲建築群,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遺證。
  富義倉原本是清光緒年間儲藏糧食的倉庫,有“天下糧倉”的稱號,可儲糧5萬石,相當於500萬斤,志願者給粉絲們換算了一下,如果折成基本儲量為10噸的集裝箱的話,大概需要250個。
  儲糧重地,防潮防霉很講究,建築和民居、官邸都不一樣,室內要比室外高一大截,大約有成年男子的膝蓋那麼高,這樣才不會讓水淹進來。這些史料鉤沉,讓粉絲們聽得嘖嘖稱奇。
  而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註意到,我們的富義倉之旅中,為粉絲們講解的都是志願者們。
  他們是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的同學們,也是LG的粉絲。帶隊的翁俊琦和高沛珊同學告訴記者,他們學院在運河“義導”已經有20年了。今年恰逢大運河申遺成功,“我們看到LG組織的運河游活動,覺得特別有意義,所以特地代表團隊來報名申請做導游,希望能讓更多人愛上運河。”
  (原標題:這一路,聽了滿滿的運河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61sevb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